我与化学所结缘于1999年,那时我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慕名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师从李玉良研究员与朱道本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来到化学所后我对有机功能材料研究的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深刻体会到科学院及化学所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对科研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切感受到由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形成的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氛围。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我于200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继续从事有机功能材料在新型DNA传感中的应用研究。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完成在国外的深造后回国进行科研工作,在中国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中有所贡献。我于2004年10月回到化学所工作。第一次独立进行科研最初的日子注定是不平凡的,既兴奋又倍感压力。10月8日报到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化学所的工作高效率是惊人的,很快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并且开通了科研帐号,两周后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这一点我记忆犹新,所里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创新、求是、团结、奉献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化学所秉承这一精神不断推动化学学科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回到化学所工作的这十二年里,见证了化学所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高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并获得应用、与国外先进研究机构媲美的大型仪器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学者与化学所师生近距离交流。化学所全体人员不断努力下,化学所朝着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的目标稳步迈进。
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亦是化学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国家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以及教师,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化学所工作的这12年里,每年温暖的六月,见到化学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从化学所走向社会,迈入他们人生事业的新起点,他们是化学所宝贵的财富,也是化学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我对研究生培养感触颇多,也很有收获。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创新,但科研中如何实现创新?我经常与学生们探讨这一问题。创新就是要提出新理论与新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发明或发展出新的分析技术与方法,能更好的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工作。创新不是形式,不是口头上说的,而应融入实际的科研工作上,当然前提是要有好的工作积累。我一直从事新型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生物检测研究。共轭聚合物具有强的光捕获能力,可用来放大荧光传感信号,为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感模式。但是,我发现将共轭聚合物材料应用到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领域,仍然是一个新挑战。在这个研究框架下,在研究生课题选择时引导学生提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创新性课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的1至2个月内,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具体的创新性研究方案。其次,在“求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时都受过一定的实验操作训练,通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实验技能都会有质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缺少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阶段的关键。实验中遇到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当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时,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学生不要气馁,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研究要钻深钻细,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找到问题的所在。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接触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学术舞台上得到展现、锻炼和提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团结与合作精神,这对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导师的道德修养、科研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其做人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首先自己要踏实努力、学风严谨、生活乐观向上,并以此影响研究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敬业精神是做好科研的关键。这一点,我对自己以及学生要求都比较严格。我经常告诫自己与学生,不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的。从事科学研究,单兵作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设计化学、生物以及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而每个人的知识重点都有所侧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就要求每个人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家的优势,每个研究工作需要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营造勤奋好学、乐观向上、团结协作、永攀科学高峰的科研氛围,让同学们在付出大量汗水以及经历无数失败的同时,开始享受科研的乐趣,不断积累逐步提高个人科研素养。12年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对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60年历史的沉淀,造就了化学所的沉稳与辉煌,值此化学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祝愿化学所在未来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
作者简介:王树,研究员,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杂志副主编。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