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公告 | 征文 | 媒体
现在位置:首页 > 建所60周年 > 征文
 

化学所十八年

宋延林  绿色印刷实验室

  今年是化学所成立60周年,光阴荏苒,蓦然回首,自己在化学所工作已经18年了。 

  最早与化学所结缘是因为测试,当时北大化学系和周边很多单位的元素分析样品都送样到化学所,而我博士论文的很多表征用到光电子能谱,负责仪器的刘世宏老师给予了很多热情的帮助,1996年的春节期间还加班帮我做了实验,让我一直感激在心。后来刘老师因病不幸去世,家里困难,我捐了近两个月的工资,尽自己一份心意。 

  1998年从清华博士后出站到化学所工作。当时化学所只有2号楼比较新,现在3号楼和5号楼靠后的位置都是简易平房。我刚刚获得基金委的面上基金,费昌沛老师和人事处杨淑霞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说中科院要搞知识创新工程,今后会得到国家很大支持,科研条件和待遇都会有很大改善。我一直到办完入所手续都没有问过待遇问题。记得第一个月发工资,大约800元,比清华博士后低不少。当时在外租房,房租要1200元,顿时感觉到生活的压力,但从来没有后悔过。 

  最初是进入朱道本先生课题组,在靠近化学所北门的小平房,和张金彪老师一起工作。朱先生当时任化学所所长,只要不出差,每天很早都会看到他(包括春节放假期间,我的经验是通过看停在门口的自行车判断他在不在所里)。因为刚刚得到基金资助,我很有压力,急着开展实验。1999年春节期间,借赵彤老师在化学所东北角的实验室做合成实验。因为这些简易房要拆除,已经停了暖气,几天下来,手脚都被冻伤。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条件真的是十分艰苦,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精神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1999年初,朱先生安排我协助即将回国的江雷老师新组建功能界面材料课题组。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省开支,找到当时科技处的秦伟老师,看刚办完离退休手续的老师有没有不要的仪器。因好一些的仪器都有人接手或办了退库手续,只有一些没有刷干净的玻璃仪器没有人要。我刷了十几天的玻璃仪器,又“捡”了一些实验柜和办公家具。当将清洗如新的玻璃仪器装进实验柜,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只是实验室地面因之前留下的胶粘剂之类的东西很难清洗干净,就自己动手铺上了当时很流行的地板革。因为实验室在顶楼(2号楼517),又没有空调,夏天非常闷热,和江老师都有中暑的经历。 

  199910月以后,开始在科技处工作,自己也得到科研之外的锻炼。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2001年,王梅祥所长交给我一个特别任务:办理几辆汽车的销户手续。很多年前,化学所有几辆旧汽车卖往外地,但因没有办理好过户手续,每年还要支付相应费用,并有承担相应事故法律责任的风险。按照当时规定,办理手续需要验车,而车辆买主已经联系不上。这件事拖了多年,打电话咨询相关部门也被告知“没办法办理”,但我觉得是所里交给的任务,这件事也不能再拖下去,就多次去北苑的车管所说明情况,靠认真做事“感动上帝”,争取到主管人员的理解和帮助,并在王梅祥所长帮助下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沟通,最终使问题得到满意解决。这件事给我的感触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去做可以有无数理由,而要解决问题只有一种方式: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后来我对研究团队提出“要解决问题,不要解释问题”的要求,就是起源于此。 

  在化学所工作的十几年,亲眼目睹了化学所的快速发展,整个园区面貌焕然一新。课题组也经历了不断“搬家”的过程,在化学所各个实验楼都留下了记忆:从2号楼搬到4号楼,再到原来的5号楼;而绿色制版技术的最初研究是从3号楼的地下室开始;2010年初,因5号楼拆迁,借居国家纳米中心,四年之后搬回到1号楼。 课题组有老师自嘲可以“专业搬家”了,但大家对化学所的发展都是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的。 

  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强,作为化学所一员,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之后又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北京市等多方面支持下逐步形成基础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2009年初开始,绿色印刷相关研究工作受到多方关注,白春礼、路甬祥院长和北京市刘淇书记先后到化学所调研并给予具体指示。在化学所领导和各位老师大力支持下,从36号到96号,在精确到天的半年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按期在化学所昌平基地建立了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示范线,并先后成立了北京市纳米材料打印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也面临多方面的不同要求甚至利益冲突,压力巨大。是继续走下去,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还是回到实验室,做自己喜欢的安静纯粹的学术研究,心里非常纠结。在最煎熬的日子里,我曾写下苏轼在《留侯传》的话鼓励自己:“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面对别无选择的责任和压力,自己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百折不挠,锻炼和培养出与做大事相匹配的能力和胸怀,不负各方面的信任和期望。有一天,偶然翻起多年前的日记,上面写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能为重担所压倒,因为它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多年前记在日记本扉页的话,重新读来又一次震撼心灵,也给了自己更强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六十甲子,回忆往事,是对化学所的庆贺,也是对那些熟悉而亲切的化学所人的感念。在化学所工作的18年,可以说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很庆幸自己在刚刚开始科研生涯的时候就进入化学所,更有幸亲历了化学所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而我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和化学所融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化学所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化学所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是我在化学所最珍贵的记忆,并将继续影响和温暖我的人生。 

   

作者简介:宋延林,研究员,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技术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被引用10,000余次。主持和参加编写中英文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先后获 2005年和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第二获奖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毕昇印刷技术奖和中华印制大奖等。入选科技北京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 1956 - 201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54001 010-6255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