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所六十年历程
胡亚东
化学研究所已经走过了60年,一个甲子。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变化最大最快的时代,经过了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动力积蓄,到20世纪,人们的智慧都释放出来了。科学则首当其冲,出现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自然,也造成了全世界的动荡、不安!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科学进步带来的后果,这种看法只是表面的,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发展像一支箭,只向前不后退。所有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好”的!至于这些成果被滥用,产生了过去没有想到的后果则不能归于科学,而归于“人”!科学永远是“正能量”的先锋,历史清楚地证明了这点!
简单地回顾和审视社会发展和历史。20世纪中叶,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发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开始了对“发展”的反思。人们生存的地球原来正在变化,环境、气候、能源、食品等等正在悄悄地变得更“坏”!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尤其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和担忧,又都更加积极地讨论、研究、探取各种方式改变现状。自然科学在这方面应该起重大作用!60年前人们还没有今天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但是科学已经开始研究了“研究成果”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人们一方面责难科学的成果破坏了很多好东西!但是又需要用科学来解决和修正人类所破坏的后果!也许这就是矛盾的统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甚至整个中国科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成立,就是在上述的社会变化背景下进行的,如今已经过了60 年。回顾和审视历史,那时正处于历史大进步和变化时代,60年前还是生气勃勃的工业时代,如今已是令那一代人们感到惊奇和兴奋的信息化的时代了!年纪大的人们多已不知所措地跟着年轻人前进,曾经是聪明手巧的多已变成笨手笨脚的落后者。
化学所的成立虽然有他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是在国家发展重要关头时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对国际科学进步了解不多,研究所成立的指导思想还多少带有功利意义的倾向和比较传统和经典的发展思考。当时化学所的研究室分布是按纯学科安排的,如无机化学室、分析化学室、物理化学室、有机化学室,又加了一个高分子化学室(但是还未加上高分子物理!!)这种分布只是形式上的,但是可见,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老先生们思想中还没有注意到刚刚发展不久的、各种各样的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当然,这并不否定当时的安排,也不否定科学家的脱离世界科学发展的思路。然而科学的研究和发展的规律很快会被科学家们所掌握。化学所自建所的50年代就被蓬勃发展的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所深刻地引导了!很快就扩展了研究内容,远远超出了“学科”的框框!
建所刚一开始,一大批国家需要的任务就源源不断下达,工业的、医学的,多种多样的任务要求打乱了学科的界限。各个研究室的工作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交叉到处都是!即使是已经很前进的高分子化学也必须和传统的力学、生物学、物理学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容,只有“结合”才能完成医药的、能源的等等需要。看似乱了阵脚,但是新的科学研究规律正在形成,同时也在很快消失,“变化”大概就是历史。化学家们习惯于研究分子,分析一个分子,研究一个分子结构、合成和应用是“化学”的本份。20世纪的科学和社会的进步提出的确是完全新的综合的问题,化学家研究不但有一分为二的思想,更应有合二为一的思想。单个的分子有独特的性能,但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把分子以各种方式“靠”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了,因而出现了有机固体、分子聚集体、凝聚态化学、化学流变学等等,又出现了超分子、LB膜、化学液晶以及更多近代的充电物质等等。历史的变化太快了,令人眼花缭乱!
六十年来,老一代中国化学界启蒙学者在化学所的如曾昭抡、柳大纲、梁树权、蒋明谦、钱人元等老一代杰出化学家以及与化学所合作、兼任的黄子卿、付鹰、张青莲、冯新德等老一代化学界精英都已经离去,只有唐有祺先生还健在!物是人非,令人思念。
|
胡亚东,1986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