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化学所主办的“2005年生命分析化学多边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办的“生命分析化学多边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8-20日在北京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许多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包括整体分离介质创始人日本东京大学的N.Tanaka教授、分子印迹技术创始人瑞典Lund大学的Mosbach教授、德国莱比锡大学的W. Engewald教授等。此外还有一批在国际上已经声名卓著的后起之秀,如西班牙的A. Cifuentes教授、美国的Y.F.Ma教授、瑞士的H. Girault教授、加拿大的D. Chen教授等 。参加研讨的还有来自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师生共约70人。
会议的前沿性专题学术报告主要包括:“硅基场效应生化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变色囊泡-一种纳米生物识别器件”(化学所江龙院士)、“SPR与SPRI”(化学所陈义研究员)、“饮用水与地表水中杀虫剂的微量、快速SPE-HPLC-MS/MS在线分析”、“应用多维液相色谱进行复杂样品的分离和分析”、“腹膜表层的磷脂类物质的LC-EI/MS分析”、“亲和色谱的配基筛选”(化学所刘国诠研究员)、“利用单分子电泳进行单分子免疫分析”、“应用CE-MS及LIF技术进行生化分析”、“单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化学所方晓红研究员)、“分子识别与传感的表面化学”、“荧光探针和标记分析”(化学所马会民研究员)、“应用整体柱进行高峰容量的HPLC分离”、“水凝胶中分子扩散的原位表征”、“分子印迹整体柱的研究”(化学所杨更亮研究员)、“在纳米液-液界面的电荷转移反应”(化学所徐坚研究员)、“光合作用色素蛋白复合体及铕冷光复合体中的能量传递激光光谱研究”(化学所张建平研究员)、“差异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等。在研讨会中,德国的M. J. Sch ning教授利用仿生原理制作的生化传感器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美国的D.W. Grainger教授开展的芯片定量分析研究工作解决了目前芯片研究的一大难点,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许国旺研究员关于“应用UPLC-Q-TOF MSn 进行代谢组学的研究”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钱小红研究员关于“人类蛋白质基因组学的研究”使与会者了解了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高水平的报告,博得了参会学者的高度评价,研讨会会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讨论异常热烈。
生命分析化学已成为当前生物和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引起工业发达国家政府和科学界的共同关注,本次Workshop将加强我国与国际知名科学家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也将对参会的学生和年轻科学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