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党支部举办“高技术材料论坛”活动
为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学科间交叉融合,助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党支部联合团支部于11月6日举办了第二十期“高技术材料论坛”暨研究生学术交流专题活动,邀请了来自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五位专家作学术报告。本次活动面向全所师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科研骨干、研究生以及其他实验室师生共计一百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党支部副书记翟磊主持。
党支部书记张宗波对前来交流的各位教授表示了热烈欢迎与感谢,并向与会人员简单介绍了极端环境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本次活动的初衷。“高技术材料论坛”是党支部的传统特色品牌活动,作为实验室的室风传承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已打造成为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融合的重要纽带。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五位专家的情况,并强调当前实验室处于创新再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活动能够为广大科研人员带来新的思想碰撞。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所的张浩研究员作题为“智能辅助物质科学研究初探”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智能辅助科学研究的内涵,并以生动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了“AI for Science”的实际含义。他结合团队开展的智能辅助界面工程、物质科学等方面工作,总结了当前仍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并提出了从材料、界面、结构的智能设计需求到工程制备的距离,特别是极端环境场景下AI辅助科学研究的意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玉丽研究员作题为“从复合材料力学到力复合材料学初探”的学术报告,重点探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的识别,结合基于机器学习的复合材料性能识别、可变性可变形超构材料的设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力学性能定制化的材料如何从定制、重定制到最终实现自主重定制设计的创新思路。
清华大学的沈洋教授作题为“聚酰亚胺基复合储能电介质材料”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在高温储能介质材料方面的工作进展,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聚合物链段设计、链间交联网络调控、添加改性填料等手段提高材料的高温储能性特性,最终实现电介质薄膜的工程化制造,并分享了材料工程化中的挑战与感悟。
北京科技大学的查俊伟教授作题为“聚酰亚胺介质材料的功能化与智能化”的学术报告,从柔性绿色电工材料发展需求出发,详细介绍了电力电子行业领域面临的材料挑战,重点阐述了以聚酰亚胺为代表的柔性电工材料的电热特性以及自修复、可回收研究进展,通过对分子结构的智能设计获得了高性能长寿命的电工绝缘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的贺志远教授作题为“冰介质反应与组装制备高熵合金”的学术报告,全面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围绕高熵合金制备新策略所开展的工作情况,提出新型高熵合金的制备核心在于解决多组元金属相互扩散及分相的问题,通过控制不同金属源在冰介导条件下的释放、扩散、反应和组装过程,实现了高熵金属材料的制备。
五位专家的报告主题涵盖面广、研究内容丰富、技术创新性强,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极大拓展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学术视野。现场师生反响热烈,纷纷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共同探讨了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本次活动是党支部通过“引进来”方式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对当下抢占科技制高点关键时期的科技攻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党支部
2024年11月13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