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舫课题组在高效宽带隙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李永舫课题组最近在宽带隙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设计合成了基于噻吩给电子(D)单元和二氟取代喹喔啉(DFQ)受电子(A)单元的低成本高效D-A共聚物给体光伏材料PTQ10(Nat. Commun. 2018, 9, 743.)。他们又将DFQ A-单元与带噻吩共轭侧链的苯并二噻吩(BDTT) D-单元共聚,合成了新型D-A共聚物给体光伏材料PBQ10,使用Y6为受体,使基于PBQ10的OSC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6.34%(Chem. Mater., 2020,32,3254-3261.)。
最近,该课题组通过侧链工程优化合成了两个新的基于BDTT D-单元和DFQ A-单元的宽带隙D-A共聚物PBQ5和PBQ6(分子结构见图1(a))。与DFQ单元上带两个烷基侧链的PBQ5相比,DFQ单元上带两个烷基和氟取代噻吩共轭侧链的PBQ6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见图1(b))、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并且空穴迁移率提高。同时,PBQ6给体和Y6 受体的共混膜表现出较高和平衡的空穴/电子迁移率和比较适宜的聚集形貌。基于PBQ6:Y6的有机太阳电池填充因子高达77.91%、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7.62%,而基于PBQ5:Y6器件的效率只有15.55%。基于PBQ6器件的效率17.62%是基于Y6为受体的二元有机太阳电池的最高效率之一。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dv. Mater. 上(Adv. Mater.,2021,33,2100474),文章的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生朱灿,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化学所孟磊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黄文超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研究员。
图1 聚合物给体PBQ5、PBQ6和受体Y6的(a)分子结构;(b)薄膜的吸收光谱和(c) LUMO和HOMO能级;(d) 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结构。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2021年5月18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