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以来,化学研究所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加强高技术创新与集成;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不断推进技术示范和产业化。 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取得了新的创新突破。
    
 
 截至2023年,化学研究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3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 获奖项目       | 获奖年度 | 奖种 | 获奖等级 | 单位排序 | 
| 一种聚酰胺1012系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2023年 | 中国专利奖 | 金奖 | 1 | 
| 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其性能调控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带共轭侧链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活体层次定量获取化学信号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Peter.J Stang | 201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合作奖 | 无等级 | 1 | 
| 导电聚合物微纳米结构及其多功能化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低维光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与物化性能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若干分子基材料的自组装、聚集态结构和性能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高分子复合材料微加工制备及其物理与化学问题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新型甲醇羰基化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工业应用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1 | 
| 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及其混合体系相行为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原子分子操纵、组装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 | 
| 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一种正负离子型双金属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2007年 | 中国专利奖 | 金奖 | 1 | 
| 大气污染中瞬态物种的产生、结构和反应 | 200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 | 2005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 | 2005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 | 2004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 | 200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 | 200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 | 1999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作烧蚀材料用的高纯酚醛树脂 | 1996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磁处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研究 | 1996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2 | 
|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 | 1995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和研究 | 1995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 | 
| CS—1型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研制及工业化生产 | 199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 | 
| 原子力显微镜 | 1992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 | 
| 保密缩微片 | 1991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扫描隧道显微镜 | 1990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 | 
| 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 1989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1 | 
| 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 | 1988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丙纶光稳定剂(PDS)的合成和应用 | 1988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部分工作) | 1987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特等 | 17 | 
| 用于烧蚀材料的低压成型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工艺 | 1987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卫星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特等 | 合作 | 
| 液体地—地战略WQ及运载HJ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特等 | 合作 | 
| 我国南方茶花蜜源的采集利用和防止蜜蜂茶花中毒技术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2 | 
| 嵌段型甲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合成方法 | 1984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KH—1型滤紫外光材料 | 1984年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 | 1 | 
| 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定量关系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 | 
| 丁公藤碱II | 1982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用于维纶帆布的新型防水整理剂 | 1981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有机过氧化物控制降解法降低丙纶纺丝温度的研究 | 1980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新型高密度信息记录材料—酸敏变色记录显示片 | 1980年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1 | 
| 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定量关系——同系线性规律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量热计的建立和热化学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高分子结构、性能表征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有机硅化学和有机硅材料系列的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高分子型色 谱固定相的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d、w用的结构、烧蚀材料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1 | 
| 一号科研任务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含腐蚀性气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和流程控制方法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丙烯液相本体聚合新工艺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褐煤、风化煤和泥煤制取腐植酸的综合利用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我国食管癌发病情况和流行因素(包括鸡咽食管癌)的调查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食管癌病因的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新技术——数字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青藏盐湖矿床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珠峰地区大气环境本底初步探讨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无溶剂硅酮模压树脂工业化技术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1099航空胶片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油溶彩色正负片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印染法染料及胶片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聚丙烯——聚丙烯树脂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大气污染监测车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密封膏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 | 无等级 | 合作 | 
| 氟橡胶FJ-23的合成方法 | 1966年 | 国家发明奖 | 无等级 | 1 | 
|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 | 195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