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柏课题组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生物能量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生物体中的“能量货币”——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和应用直接关系到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等生命活动。通常情况下,ATP是以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为原料,经叶绿体或线粒体的磷酸化过程合成的。非生物胁迫(如温度、光照、营养匮乏、干旱等因素)往往会诱导酶和细胞器的氧化损伤,从而阻碍叶绿体或线粒体的磷酸化过程、严重影响并降低能量ATP的合成和供给。通过超分子组装手段,整合天然的功能基元和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精妙设计、融合组装构建超分子微反应器,有望缓解非生物胁迫损伤、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与储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李峻柏课题组在生物分子马达ATP合酶的超分子组装、功能化以及在仿生合成ATP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Nat. Rev. Chem.2019,3,361-374)。在前期的研究中,该课题组成功地运用超分子组装手段,有效地模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实现了不同途径的ATP合成(Angew. Chem. Int. Ed.,2024,63,e202319116;J. Am. Chem. Soc.,2023,145,20907−20912;Angew. Chem. Int. Ed.,2022,61,e202116220;Angew. Chem. Int. Ed.,2021,60,7695-7698)。
最近,受到植物在面对低磷胁迫下的相关行为启发,李峻柏研究员团队构建了基于酸性磷酸酶的超分子微反应器,在光照和低磷胁迫条件下实现了生物能量分子ATP的高效合成。研究发现,在无机磷充足时ATP合成主要依赖于磷酸酯水解产生的跨膜质子浓度梯度势;而无机磷不足(低磷胁迫)时,ATP的合成则受质子浓度梯度势和无机磷浓度两方面的限制。微反应器中的Au纳米团簇不仅可以分解过氧化氢,避免活性氧(ROS)的产生,提高微反应器的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在光照条件下,金团簇的光热效应,还可以加速酶促磷酸酯水解反应,为ATP合酶提供质子浓度梯度势的同时,还提供了合成ATP必需的反应物无机磷,在低磷胁迫下实现了ATP的高效合成,光照条件下微反应器的ATP合成速率提升了4.2倍。该工作探究了恶劣条件下的ATP合成及应对策略,为恶劣条件下的生物能量合成和运用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Angew. Chem. Int. Ed. 2024,63,e202411164,并被选为Very Important Paper和Frontispiece。本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许阳,通讯作者是李峻柏研究员和贾怡副研究员。
基于磷酸酯水解驱动的生物能量合成
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
2024年9月20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