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获奖概况
      • 获奖动态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动态
    • 科技合作
      • 重点项目推介
      • 参股企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科研进展
    • 科研活动
    • 综合新闻
    • 党建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 所级邀请报告
  • 人才招聘
  • 专题报道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EN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现任领导
      • 王树

        所长

      • 范青华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国星

        纪委书记

      • 郑企雨

        副所长

      • 郭玉国

        所务委员

      • 周恒

        所务委员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60多年以来,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凝练科技目标,调整和完善了科研组织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瞄准科学前沿,注重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实验室

      • 所级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纪监审办公室

      • 综合处

      • 科技处

      • 人事处

      • 教育处

      • 财务资产处

      • 质量处

      • 重大任务处

      支撑系统
      • 分析测试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中国化学会
      园区概况
      • 中关村园区
      • 昌平园区
      • 武清园区
      • 怀柔园区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曾昭抡
      • 柳大纲
      • 梁树权
      • 王葆仁
      • 蒋明谦
      • 钱人元
      • 蒋丽金
      • 黄志镗
      • 徐端夫
      • 江龙
      • 朱起鹤
      • 朱道本
      • 白春礼
      • 佟振合
      • 姚建年
      • 万立骏
      • 江雷
      • 赵进才
      • 李永舫
      • 韩布兴
      • 刘云圻
      • 李玉良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更多 +
      • 化学所第三届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BMS Ju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考核交流会成功举办2025-01-26
      • 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上海有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林国强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化学所荣获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4-12-03
      • 中国化学会首届华聚荟论坛在化学所举办2024-12-0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叶国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1-22
      持股企业
      更多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更多 +
      • 【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通知2025-05-06
      • 【硕士】关于化学所2025年拟录取统考硕士研究生提交补充材料的通知2025-03-28
      • 【推免】关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复查的通知2025-03-14
      • 【硕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程2025-03-07
      • 【转博】关于2025年秋季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考核的通知2025-03-06
      • 【博士】2025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申请-考核通知2025-02-27
      培养动态
      更多 +
      • 【评优】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的初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2025-04-09
      • 【评优】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2025-04-08
      • 【学籍】关于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工作的提醒2025-04-03
      • 【心理普测】关于化学所全体在所研究生2025 年心理普测的通知2025-03-24
  • 党建文化
    • 文化活动
      更多 +
      • 所工会举办“探寻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带你走进四大古都”活动2025-04-02
      • 光化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 2025 年全国两会精神2025-04-01
      • 分子识别与功能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暨“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2025-03-28
      • 胶体界面党支部召开两会精神及院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议2025-03-28
      • 化学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专题报告2025-03-24
      • 中国化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党员大会暨组织生活会2025-03-24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更多 +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科普动态
      更多 +
      • 把圆柏花粉放大30000倍,看看它的结构究竟长什么样

      • 你真的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

      • 盲文印刷

      • 科学实验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

    化学所在石墨烯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13-05-20【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高质量石墨烯的可控制备是各种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础,是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之一。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对其大小、形貌、边界、晶体结构的完美程度、掺杂等方面的控制,从而实现对其电学性能调控。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针对这些科学问题,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的相关科研人员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在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关结果发表在Adv. Mater., NPG Asia Mater., J. Am. Chem. Soc.和Nat. Commun.等杂志上。

    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因兼有高质量和宏量的优点已成为石墨烯制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一般都需要转移到其它介电层上,才能制备石墨烯器件和电路,转移过程将带来石墨烯破损、褶皱、污染以及材料浪费等问题。因此,能否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技术需求。石墨烯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与目前硅电子学的加工工艺兼容,可以直接用于器件的制备和组装。

    前期工作中,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氧辅助法,在二氧化硅绝缘材料上直接制备了石墨烯薄膜(J. Am. Chem. Soc. 2011, 133, 17548),随后又发现可以通过两段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控制石墨烯的成核点和晶区尺寸,实现了高质量石墨烯薄膜在氮化硅表面上的直接生长。制备的石墨烯薄膜中石墨烯畴晶的尺寸达1μm。薄膜具有高的电学性能,其迁移率在空气中可以达到1510 cm2V-1s-1,在氮气中可以达到1518 cm2V-1s-1。这些性能相比直接生长在二氧化硅基底上的石墨烯薄膜提高了两倍,已经高于部分金属催化石墨烯的性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Adv. Mater., 2013, 25,992),并被选为内封面 (图1)。 

     

    图1 《先进材料》内封面

    单晶石墨烯的形貌调控和刻蚀。实现单晶石墨烯的制备和对其边界结构的调控是石墨烯可控制备研究中广泛认同的前沿课题。后一目标尤其面临着缺乏理论指导和具体解决方案的双重挑战。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前期利用液态铜表面的各向同性CVD法制备正六边形单晶石墨烯的基础上(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109, 7992),通过对石墨烯成核成长微观动力学过程的调控(Ar和H2比例的连续调控),首次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热力学上石墨烯亚稳结构(图2)。这一系列具有高度六重对称性的石墨烯的形貌遵循着确定的变化规律:石墨烯的边界变化包含了从正曲率到负曲率变化的完整范围。这一石墨烯图案体系与自然界中的雪花结构集合有着惊人的相似,代表了已知材料中唯一完美地以更加简单(雪花为三维晶体)的二维方式再现雪花结构集合的范例。基于以上事实,进一步提出了扩散控制的普遍生长机制,并与理论模拟相吻合。这一工作首次将石墨烯的生长和形貌调控与非平衡体系下动力学上的调控联系起来,揭示了石墨烯生长中的一个从未被发现但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原理上可推广到更广泛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出版社集团旗下的《亚洲材料》(NPG Asia Mater.,2013, 5, e36)上。

     

    图2 单晶石墨烯的形貌/边界的完美调控

    在此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将此调控方法应用到石墨烯刻蚀行为的研究中。传统实验结果和观念认为,由于构建单元的规则排列,完美晶体的刻蚀表现为各向异性刻蚀,刻蚀图案以简单欧几里得几何结构为特征,以往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石墨烯遵循此规律。研究人员通过刻蚀气体H2与惰性气体Ar比例的调节,首次揭示了石墨烯的刻蚀模式可以极大地偏离理想的各向异性刻蚀模式,使石墨烯的刻蚀图案从简单的欧几里得结构向复杂的分形结构演变(图3),以往研究中观察到的石墨烯的简单欧几里得刻蚀图案仅为此普遍演化过程中的特例。相关工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3, 135, 6431)上。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istry World》在其主页头条位置以“Carving graphene snowflakes with gases”为题报道了该成果,称“这些漂亮的雪花并非由冰所组成,而是由石墨烯薄片刻蚀而至”。

     

    图3 石墨烯的分形刻蚀图案

    单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带分子内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魏大程博士和A.T.S.Wee教授与有机固体实验室相关人员合作,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带分子内结(图4),该分子内结显示典型的非对称性整流曲线(开关比:~160,at ±1.5 V),其光电流和光电压与激光强度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关系,在光强度为98.6 kW/cm2的条件下,分别获得了高光电流(?11.6 nA)和高光电压(270 mV),外光电灵敏度达3 mA/W, 高于二维石墨烯或碳纳米管的p-n 结,表明该分子内结能有望作为高性能的光检测器。该结果发表在Nat. Commun.上 (2013, 4, 1374)。

     

    图4 单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带分子内结的制备过程

    这一系列工作揭示了石墨烯在非平衡条件下生长过程的丰富内涵,为其进一步可控制备高质量、大面积、无污染的石墨烯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些研究结果还对非平衡体系中材料生长过程的认识具有普遍的借鉴作用,也将石墨烯与科学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自然现象(如无序和有序、确定性和随机性、简单到复杂、液态、雪花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2013年5月20日 

     


    附件下载:

    上一篇:化学所基于手性烯烃转化发展了高选择性不对称氢化新催化体系
    下一篇:化学所在微液滴聚并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 培养动态
    • 毕业学位
    • 就业信息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7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54626 传真:010-62564828 010-6256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