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获奖概况
      • 获奖动态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动态
    • 科技合作
      • 重点项目推介
      • 参股企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科研进展
    • 科研活动
    • 综合新闻
    • 党建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 所级邀请报告
  • 人才招聘
  • 专题报道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EN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现任领导
      • 王树

        所长

      • 范青华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国星

        纪委书记

      • 郑企雨

        副所长

      • 郭玉国

        所务委员

      • 周恒

        所务委员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60多年以来,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凝练科技目标,调整和完善了科研组织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瞄准科学前沿,注重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实验室

      • 所级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纪监审办公室

      • 综合处

      • 科技处

      • 人事处

      • 教育处

      • 财务资产处

      • 质量处

      • 重大任务处

      支撑系统
      • 分析测试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中国化学会
      园区概况
      • 中关村园区
      • 昌平园区
      • 武清园区
      • 怀柔园区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曾昭抡
      • 柳大纲
      • 梁树权
      • 王葆仁
      • 蒋明谦
      • 钱人元
      • 蒋丽金
      • 黄志镗
      • 徐端夫
      • 江龙
      • 朱起鹤
      • 朱道本
      • 白春礼
      • 佟振合
      • 姚建年
      • 万立骏
      • 江雷
      • 赵进才
      • 李永舫
      • 韩布兴
      • 刘云圻
      • 李玉良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更多 +
      • 化学所第三届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BMS Ju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考核交流会成功举办2025-01-26
      • 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上海有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林国强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化学所荣获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4-12-03
      • 中国化学会首届华聚荟论坛在化学所举办2024-12-0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叶国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1-22
      持股企业
      更多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更多 +
      • 【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通知2025-05-06
      • 【硕士】关于化学所2025年拟录取统考硕士研究生提交补充材料的通知2025-03-28
      • 【推免】关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复查的通知2025-03-14
      • 【硕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程2025-03-07
      • 【转博】关于2025年秋季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考核的通知2025-03-06
      • 【博士】2025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申请-考核通知2025-02-27
      培养动态
      更多 +
      • 【评优】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的初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2025-04-09
      • 【评优】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2025-04-08
      • 【学籍】关于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工作的提醒2025-04-03
      • 【心理普测】关于化学所全体在所研究生2025 年心理普测的通知2025-03-24
  • 党建文化
    • 文化活动
      更多 +
      • 所工会举办“探寻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带你走进四大古都”活动2025-04-02
      • 光化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 2025 年全国两会精神2025-04-01
      • 分子识别与功能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暨“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2025-03-28
      • 胶体界面党支部召开两会精神及院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议2025-03-28
      • 化学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专题报告2025-03-24
      • 中国化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党员大会暨组织生活会2025-03-24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更多 +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科普动态
      更多 +
      • 把圆柏花粉放大30000倍,看看它的结构究竟长什么样

      • 你真的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

      • 盲文印刷

      • 科学实验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

    化学所在惰性碳氢键活化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16-08-17【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碳氢键是一类基本的化学键,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中。碳氢键的键能非常高,碳元素与氢元素的电负性又很接近,因而碳氢键的极性很小,这些因素使得碳氢键非常惰性,在温和条件下将碳氢键选择性催化活化、构建其它含碳化学键存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双重挑战,是化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制约分子合成和制备获得重大突破的瓶颈问题。为了深入研究控制碳氢键活化转化的物理化学本质,进而理性设计催化剂,实现高效、绿色的碳氢键活化转化,化学所在物理化学、计算化学、有机化学领域布置了研究力量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1. 研制原子团簇实验仪器并成功应用于甲烷碳氢键活化研究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活化转化具有重大的应用需求,然而甲烷分子具有四面体对称性,其碳氢键特别稳定,因而甲烷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转化是一个科学难题。化学所科研人员从头设计并建立了原子团簇制备、化学反应和结构表征实验系统,在可控、可重复、排除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的条件下, 测定一系列原子团簇与甲烷的反应活性,结合理论化学计算,探索发现能够活化转化甲烷的关键几何和电子结构及其性能调控因素。研究发现金属团簇上的原子氧自由基可以在室温条件下有效活化甲烷并产生甲基自由基,该反应的活性受到氧自由基局部电荷和自旋的控制(Acc. Chem. Res. 2012,45, 382-390; Angew. Chem. Int. Ed.2013,52, 2444-2448);氧化铝、氧化钛等团簇上的铂原子或金原子,可以有效活化甲烷,进而在载体团簇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甲醛分子(Angew. Chem. Int. Ed.2014,53, 9482-9486; Chem. Sci.2016,7, 4730-4735; J. Am. Chem. Soc.2016, 138, 9437-9443)。 

      金属中心的氧化加成反应是C-H键活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类反应常常发生在具有配对价电子的后过渡金属体系,特别是贵金属体系,而前过渡金属中心价电子数目相对少、难配对,因而前过渡金属体系缺乏甚至完全没有氧化加成反应性。化学所科研人员使用团簇质谱、团簇光电子速度成像谱,结合合作者的高精度理论计算研究,发现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调控前过渡金属Nb和Mo的电子结构,能够显著降低金属中心具有配对电子的低自旋态能级,直接或间接参与碳氢键的氧化加成反应(图1), 实现甲烷分子在室温条件下的活化转化(Angew. Chem. Int. Ed.2016,55, 5760-5764,Angew. Chem. Int. Ed.2016,55, 4947-4951),该研究工作为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活化碳氢键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 一氧化碳解离吸附调控Mo金属中心的自旋态,实现甲烷的活化转化  

      2. 构建碳氢键铁基催化活化新理论和反应新体系 

      铁是地球乃至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过渡金属,具有廉价易得、环境友好等优点,铁基催化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工业生产中。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铁基催化特别是低价铁催化活化碳氢键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反应机理和反应性本质的认识还非常缺乏,这是由于铁中心体系常具有复杂的开壳层电子结构以及多个能量相近的自旋态,是理论和计算化学研究的难点。针对低价Fe催化活化C(sp2)-H和C(sp3)-H键的芳基化反应,利用密度泛函与耦合簇方法相结合的计算化学策略,化学所科研人员提出了二态反应性图像(图2)。研究发现:(1)二价Fe和三价Fe都能以s-键复分解的模式,通过在反应物端的低自旋激发态介导碳氢键的活化;(2)在碳氢键活化后,反应中的二卤代烃氧化剂通过单电子转移(SET)的机理将二价Fe氧化为三价Fe,三价Fe的形成对后续C-C偶联过程的顺利发生必不可少;(3)在三价Fe促发的还原消除C-C偶联过程之后,反应中的二卤代烃氧化剂继续通过SET机理将生成的一价Fe氧化再生为二价或三价Fe,与SET相比,双电子参与的氧化加成过程在能量上是不利的;(4)整个催化循环中,Fe的氧化态演化过程为Fe(II)/Fe(III)/Fe(I)或Fe(III)/Fe(I),配体具有稳定高活性的低自旋态Fe物种的作用(J. Am. Chem. Soc.2016,138, 3715-3730)。 

      针对低价的多核铁催化的碳氢活化反应,化学所科研人员通过合成化学实验和计算化学理论模拟相结合,实现了羰基铁催化的N-H亚胺与炔烃的氧化还原中性[4+2]环化反应,高效生成顺式3,4-二氢异喹啉化合物。该反应不需要任何额外添加的碱、配体或其他添加物,体现了完美的原子经济性。催化机理研究表明,羰基铁-铁间的双核协同催化是实现该反应的关键因素,为多核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开辟了新的方向(Angew. Chem. Int. Ed.2016,55, 5268-5271)。

     

    图2 低价铁催化活化碳氢键的二态反应性图像  

       3. 碳氢键锰族金属催化活化反应新体系 

      金属锰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等优点,但目前锰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主要局限于当量反应。如何提高有机锰化合物的反应活性,控制其反应的选择性,特别是构建完整的锰催化循环是该领域研究的挑战性难题。化学所科研人员采用有机分子与锰族金属协同及双金属协同等策略,发展了一系列锰族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转化新反应,展示了其不同于其他过渡金属的独特反应性(图3):(1)采用锰催化剂和有机分子—二环己基胺的组合,发展了锰/胺协同脱质子的C-H活化新模式;通过锰配体间质子转移及分子内炔基辅助锰实现C-H活化等关键步骤,构建了完整的锰催化循环;同时,用计算化学方法验证了此催化循环的合理性(J. Am. Chem. Soc.2013,134, 1264-1267);(2)使用锰族金属与主族金属的双金属连续催化策略,实现了苯甲酰胺和炔烃的中性[4+2]环化反应;通过反应条件的调控,可以高非对映选择性分别得到顺-3,4-二氢异喹啉酮和反-3,4-二氢异喹啉酮化合物,体现了该催化体系高度的灵活性(J. Am. Chem. Soc.2013,135, 4628-4631);(3)发展了锰催化的N-H亚胺与炔烃的[4+2]环化反应高效生成异喹啉化合物;与已有过渡金属催化的C-H活化合成异喹啉方法不同,该反应的副产物是氢气,具有很高的原子经济性(Angew. Chem. Int. Ed.2014,53, 4950-4953);(4)利用锰/镁双金属体系将四氢呋喃形式上转化为1-丁醇-4-卡宾的等量体,其同时与亲电试剂(亚胺/腈)和亲核试剂(格氏试剂)反应,构建了同碳上两个新的C-C键,从而高效制备了1,5-氨基醇或1,5-酮醇化合物(J. Am. Chem. Soc.2014,136, 6558-6561);(5)通过锰催化剂与路易斯酸的双重活化策略,实现了惰性C(sp2)?H键对醛和腈的“格氏型”亲核加成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具有很好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同时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容忍性(Angew. Chem. Int. Ed.2015,54, 13659-13663)。  

     

    图3 新型锰族金属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活化碳氢键的独特反应性   

      分子动态与稳态实验室 

      光化学实验室      

      分子识别与功能实验室 

      2016年8月17日 


    附件下载:

    上一篇:化学所在钛酸锂电极材料空心结构构筑上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篇:化学所在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 培养动态
    • 毕业学位
    • 就业信息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7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54626 传真:010-62564828 010-6256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