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获奖概况
      • 获奖动态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动态
    • 科技合作
      • 重点项目推介
      • 参股企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科研进展
    • 科研活动
    • 综合新闻
    • 党建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 所级邀请报告
  • 人才招聘
  • 专题报道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EN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现任领导
      • 王树

        所长

      • 范青华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国星

        纪委书记

      • 郑企雨

        副所长

      • 郭玉国

        所务委员

      • 周恒

        所务委员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60多年以来,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凝练科技目标,调整和完善了科研组织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瞄准科学前沿,注重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实验室

      • 所级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纪监审办公室

      • 综合处

      • 科技处

      • 人事处

      • 教育处

      • 财务资产处

      • 质量处

      • 重大任务处

      支撑系统
      • 分析测试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中国化学会
      园区概况
      • 中关村园区
      • 昌平园区
      • 武清园区
      • 怀柔园区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曾昭抡
      • 柳大纲
      • 梁树权
      • 王葆仁
      • 蒋明谦
      • 钱人元
      • 蒋丽金
      • 黄志镗
      • 徐端夫
      • 江龙
      • 朱起鹤
      • 朱道本
      • 白春礼
      • 佟振合
      • 姚建年
      • 万立骏
      • 江雷
      • 赵进才
      • 李永舫
      • 韩布兴
      • 刘云圻
      • 李玉良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更多 +
      • 化学所第三届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BMS Ju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考核交流会成功举办2025-01-26
      • 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上海有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林国强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化学所荣获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4-12-03
      • 中国化学会首届华聚荟论坛在化学所举办2024-12-0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叶国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1-22
      持股企业
      更多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更多 +
      • 【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通知2025-05-06
      • 【硕士】关于化学所2025年拟录取统考硕士研究生提交补充材料的通知2025-03-28
      • 【推免】关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复查的通知2025-03-14
      • 【硕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程2025-03-07
      • 【转博】关于2025年秋季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考核的通知2025-03-06
      • 【博士】2025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申请-考核通知2025-02-27
      培养动态
      更多 +
      • 【评优】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的初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2025-04-09
      • 【评优】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2025-04-08
      • 【学籍】关于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工作的提醒2025-04-03
      • 【心理普测】关于化学所全体在所研究生2025 年心理普测的通知2025-03-24
  • 党建文化
    • 文化活动
      更多 +
      • 所工会举办“探寻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带你走进四大古都”活动2025-04-02
      • 光化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 2025 年全国两会精神2025-04-01
      • 分子识别与功能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暨“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2025-03-28
      • 胶体界面党支部召开两会精神及院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议2025-03-28
      • 化学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专题报告2025-03-24
      • 中国化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党员大会暨组织生活会2025-03-24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更多 +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科普动态
      更多 +
      • 把圆柏花粉放大30000倍,看看它的结构究竟长什么样

      • 你真的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

      • 盲文印刷

      • 科学实验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新华社专访白春礼院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推动中国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01【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一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已在全球展开。

    当21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再次来到关键节点之时,有必要进一步观察中国在世界科技版图上的历史方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回望十年,中国科技抓住了“四大机遇”

    记者:如何评价十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

    白春礼:过去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有几个数字可供参考:研发投入2011年达8610亿元,居世界第2位。队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居世界首位。2010年,国际科技论文(SCI)被引用数上升至第7位;国际专利(PCT)申请量居世界第4位。

    从“神舟”到“蛟龙”,从互联网创业到新能源产业,一系列标志性事件都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在一些战略高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学科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短短十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是抓住了哪些机遇?

    白春礼: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需求驱动的机遇。二是国家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的机遇。三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四是抓住了科技交叉融合不断变革突破的机遇。

    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初显端倪

    记者:大家都说,当前世界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白春礼:科学技术产生革命性突破有两个基本驱动力。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拉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内在矛盾驱动,科技自身通过内生动力不断发展累积,达到一定边界条件后引发重大突破和革命性变革。

    记者:您觉得目前这两个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白春礼: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比如,科学家已经能够对单粒子和量子态进行调控,将使我们对量子世界的探索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合成生物学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使我们可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和量子的微观层次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打开了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可能导致生命科学的革命性突破。

    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有理由相信,这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科技在应对危机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引领和带动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记者: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上有哪些新动向?

    白春礼:世界主要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科技投入总量上,全球科技投入2008年跃上万亿美元大关。

    科技创新组织形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颠覆着传统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出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新特征。

    记者:如何看待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白春礼:中国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一点应该有坚定的信心,因为中国已经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20年,我国科技投入将占GDP的2.5%,根据我国GDP增速初步估算,将超过20000亿元。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机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道路和经验,少走弯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赶超跨越。

    要抓住新机遇,中国该向何处去?

    记者:也有人在担心,中国可能会错过这次科技革命机遇。

    白春礼:从世界历史来看,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已成为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从根本上说,现代化历程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电气革命,法、德等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创造了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巩固了其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抓住了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升级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在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仍然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

    记者:放眼未来,中国如果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着重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白春礼:必须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战略机遇的产业基础要突出战略重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集成创新。还要超前部署战略先导研究,加强前沿领域布局。同时要加强重要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研究布局,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领域方向,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厚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从体制、机制、政策、文化等方面形成鼓励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和氛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同样重要的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的科技人才队伍。

     

    (文章来源:新华社)


    附件下载:

    上一篇:科技部党组成员郭向远视察化学所863计划重点项目
    下一篇:北京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成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 培养动态
    • 毕业学位
    • 就业信息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7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54626 传真:010-62564828 010-6256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