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获奖概况
      • 获奖动态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动态
    • 科技合作
      • 重点项目推介
      • 参股企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科研进展
    • 科研活动
    • 综合新闻
    • 党建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 所级邀请报告
  • 人才招聘
  • 专题报道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EN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现任领导
      • 王树

        所长

      • 范青华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国星

        纪委书记

      • 郑企雨

        副所长

      • 郭玉国

        所务委员

      • 周恒

        所务委员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60多年以来,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凝练科技目标,调整和完善了科研组织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瞄准科学前沿,注重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实验室

      • 所级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纪监审办公室

      • 综合处

      • 科技处

      • 人事处

      • 教育处

      • 财务资产处

      • 质量处

      • 重大任务处

      支撑系统
      • 分析测试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中国化学会
      园区概况
      • 中关村园区
      • 昌平园区
      • 武清园区
      • 怀柔园区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曾昭抡
      • 柳大纲
      • 梁树权
      • 王葆仁
      • 蒋明谦
      • 钱人元
      • 蒋丽金
      • 黄志镗
      • 徐端夫
      • 江龙
      • 朱起鹤
      • 朱道本
      • 白春礼
      • 佟振合
      • 姚建年
      • 万立骏
      • 江雷
      • 赵进才
      • 李永舫
      • 韩布兴
      • 刘云圻
      • 李玉良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更多 +
      • 化学所第三届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BMS Ju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考核交流会成功举办2025-01-26
      • 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上海有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林国强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化学所荣获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4-12-03
      • 中国化学会首届华聚荟论坛在化学所举办2024-12-0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叶国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1-22
      持股企业
      更多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更多 +
      • 【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通知2025-05-06
      • 【硕士】关于化学所2025年拟录取统考硕士研究生提交补充材料的通知2025-03-28
      • 【推免】关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复查的通知2025-03-14
      • 【硕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程2025-03-07
      • 【转博】关于2025年秋季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考核的通知2025-03-06
      • 【博士】2025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申请-考核通知2025-02-27
      培养动态
      更多 +
      • 【评优】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的初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2025-04-09
      • 【评优】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2025-04-08
      • 【学籍】关于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工作的提醒2025-04-03
      • 【心理普测】关于化学所全体在所研究生2025 年心理普测的通知2025-03-24
  • 党建文化
    • 文化活动
      更多 +
      • 所工会举办“探寻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带你走进四大古都”活动2025-04-02
      • 光化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 2025 年全国两会精神2025-04-01
      • 分子识别与功能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暨“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2025-03-28
      • 胶体界面党支部召开两会精神及院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议2025-03-28
      • 化学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专题报告2025-03-24
      • 中国化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党员大会暨组织生活会2025-03-24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更多 +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科普动态
      更多 +
      • 把圆柏花粉放大30000倍,看看它的结构究竟长什么样

      • 你真的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

      • 盲文印刷

      • 科学实验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白春礼院长: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发布时间:2015-11-12【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国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引领型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的基础和关键。

       一、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加快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研究产生的创新成果,是保证重大应用具有关键知识产权的核心。与科技成果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也制约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基础研究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断产生颠覆性技术,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促进经济格局和产业生态重大深刻调整。当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推出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增加创新投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并开辟新的产业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际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被引频次以及专利授权数都位居国际前列,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量子科学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重要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高铁、信息技术、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居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开辟新的学科方向的重大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只有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并行和领跑为主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战略布局和高水平科研基地、科研平台建设,夯实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公益性、探索性等特点,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周期长、风险大。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创新力量,为我们加快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前瞻部署重大基础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顶层设计科学前沿的布局规划,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瞄准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重点方向和国际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如暗物质与暗能量、量子调控、极端条件下奇异物理现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认知、全球变化研究等,加强统筹布局和重点支持,通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非共识”创新研究等方式,力争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使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突破事关发展全局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集聚优势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同时,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强研究型大学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优化现有学科结构,支持综合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持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推动一批研究型大学和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支持科研院所自主布局科研项目,超前部署对发展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性先导研究、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重大交叉前沿研究,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流科研院所。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必须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在信息、空间、材料、能源、海洋等重大创新领域,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水平大学,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同时要积极提出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建设若干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国家科学中心。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着力用好、吸引、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才。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等为依托,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大稳定支持力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科研人员发起和参与国际重大科技活动、在国际重要科学组织中任职等,加快提升战略视野、把握科学前沿和领导重大创新活动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善于攻坚克难的领军人才。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科研资助体系,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扩大国家科学基金、专项、计划等支持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竞争择优制度。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结合,完善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放宽技术移民政策,开辟人才绿色通道,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海外创新团队合作伙伴、讲座教授、访问学者等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四、加强协同创新,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创新链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相互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要打破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之间的围墙,大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深入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各创新主体主动协同不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通道不够畅通。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合作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带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综合运用各种财税、金融、创新政策,引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研发投入的主体,逐步提高研发投入中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适度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承接吸收能力。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市场、需求和创新资源,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集聚全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等。推动我国高铁、核电、风电、信息网络等新技术转移扩散,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科研机构、大学建设海外科教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展紧密型、实质性科技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和交流,加强对新兴技术、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强度,通过不断学习和消化吸收,加快提升我国产业的再创新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基础研究和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肥沃土壤 

      要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条件保障,加大对重大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建立有利于安心致研、协同攻关,致力于重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健全完善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和激励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构建普惠型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工作衔接,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和稳定支持项目的比例,探索建立有效的创新活动组织模式和资助方式,形成对不同类型和阶段创新活动的协同支持格局。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清除制约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改革创新项目评审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标准,重点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创新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避免频繁考核,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建设,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科研人员大力弘扬“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鼓励人才的奉献精神。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弘扬勇于冒险、敢于拔尖、求真务实、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理解、重视、支持各类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附件下载:

    上一篇:化学所召开党委会和党支部书记会议全面部署2015年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中心调研会议在化学所召开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 培养动态
    • 毕业学位
    • 就业信息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7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54626 传真:010-62564828 010-6256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