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获奖概况
      • 获奖动态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动态
    • 科技合作
      • 重点项目推介
      • 参股企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科研进展
    • 科研活动
    • 综合新闻
    • 党建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 所级邀请报告
  • 人才招聘
  • 专题报道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EN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现任领导
      • 王树

        所长

      • 范青华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冯国星

        纪委书记

      • 郑企雨

        副所长

      • 郭玉国

        所务委员

      • 周恒

        所务委员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60多年以来,几代化学所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凝练科技目标,调整和完善了科研组织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瞄准科学前沿,注重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实验室

      • 所级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纪监审办公室

      • 综合处

      • 科技处

      • 人事处

      • 教育处

      • 财务资产处

      • 质量处

      • 重大任务处

      支撑系统
      • 分析测试中心
      • 信息化办公室
      • 中国化学会
      园区概况
      • 中关村园区
      • 昌平园区
      • 武清园区
      • 怀柔园区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曾昭抡
      • 柳大纲
      • 梁树权
      • 王葆仁
      • 蒋明谦
      • 钱人元
      • 蒋丽金
      • 黄志镗
      • 徐端夫
      • 江龙
      • 朱起鹤
      • 朱道本
      • 白春礼
      • 佟振合
      • 姚建年
      • 万立骏
      • 江雷
      • 赵进才
      • 李永舫
      • 韩布兴
      • 刘云圻
      • 李玉良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更多 +
      • 化学所第三届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BMS Ju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考核交流会成功举办2025-01-26
      • 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上海有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林国强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2-17
      • 化学所荣获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4-12-03
      • 中国化学会首届华聚荟论坛在化学所举办2024-12-0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叶国安院士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2024-11-22
      持股企业
      更多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更多 +
      • 【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通知2025-05-06
      • 【硕士】关于化学所2025年拟录取统考硕士研究生提交补充材料的通知2025-03-28
      • 【推免】关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复查的通知2025-03-14
      • 【硕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复试规程2025-03-07
      • 【转博】关于2025年秋季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考核的通知2025-03-06
      • 【博士】2025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申请-考核通知2025-02-27
      培养动态
      更多 +
      • 【评优】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的初选结果公示2025-05-06
      • 【评优】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2025-04-09
      • 【评优】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2025-04-08
      • 【学籍】关于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研究生安全工作的提醒2025-04-03
      • 【心理普测】关于化学所全体在所研究生2025 年心理普测的通知2025-03-24
  • 党建文化
    • 文化活动
      更多 +
      • 所工会举办“探寻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带你走进四大古都”活动2025-04-02
      • 光化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学习贯彻 2025 年全国两会精神2025-04-01
      • 分子识别与功能党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暨“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2025-03-28
      • 胶体界面党支部召开两会精神及院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议2025-03-28
      • 化学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专题报告2025-03-24
      • 中国化学会办事机构党支部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党员大会暨组织生活会2025-03-24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更多 +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报】“让我们成为自己”!这支“女团”成为国际前沿领域重要力量

      科普动态
      更多 +
      • 把圆柏花粉放大30000倍,看看它的结构究竟长什么样

      • 你真的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

      • 盲文印刷

      • 科学实验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新闻
  • 综合新闻

    白春礼院长: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发布时间:2018-06-21【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各领域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指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牵引,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厚植创新发展土壤,构建完善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薄弱的科技条件和基础上,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经过短短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科技创新大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不断完善发展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全局性、历史性重大变革。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高水平创新载体全面布局。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快速推进,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完成顶层设计和规划,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取得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逐步构建起重大创新的策源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优化整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简化成果转化流程,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更加优化。

      科技创新投入产出高速增长,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迅速提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投入规模快速增长。从投入来看,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接近2000年的20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升到2.1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88万人/年,居世界第一。高强度投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2017年,我国高质量论文和自然科学指数均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PCT专利居世界第二位。移动支付、网购、网约车、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新科技、新模式正在让生活变得更便捷、更美好。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5%。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外尔费米子、暗物质探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一批重要原创成果。在载人航天、空间科学、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高速铁路、第四代核电、新一代无线通信、大型客机、超高压输变电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产业关键技术迅速发展成熟。科研基础条件大幅改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综合极端条件试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已开工建设,为推动重大科学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总体能力和治理水平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创新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已接近世界第一方阵,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芯片、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与设备、重要药品等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部分高端制造业基础工艺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基础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引领领域发展、开拓学科方向的原创性成果不够多。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能改变领域国际格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人才相对不足。

      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硬骨头”有待进一步突破。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同主体的定位有一定的重叠,重复布局、资源分散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资源配置模式有待优化,学术团体、行政决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厘清。社会公众和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还不太浓厚。

      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为我们实现变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机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快速应用将重塑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人工智能、脑科学、基因编辑、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将使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我们绝不能再重蹈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要加强前瞻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在无人区实现变道超车。

      三、加快构建适应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驱动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创新自信,加快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他还强调,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要以我为主推动全球创新体系优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单纯靠市场是买不来的,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切实发挥好举国体制作用。政产学研要形成合力,持续协同攻关。要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前瞻布局重大专项。要努力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不断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力,掌握未来技术竞争新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主导权。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支持不同技术路线、技术架构的研发,培育多类型的优质高效创新生态系统。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切实解决我国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问题。

      二是以科创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带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化强化。要重视国家科技资源和力量的战略空间布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的集聚放大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科创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全球开放创新示范核心区,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和全球创新治理中的影响力。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要围绕创新链,明晰定位,找准方向,发挥好各自优势,形成创新合力。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充分肯定中科院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将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按照“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思路,整合全院相关研究力量,统筹部署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科创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三是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经济资源,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我们要加快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产出为目标,责权利清晰的资源配置模式。进一步明晰学术团体、行政决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发挥好专家咨询作用,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的前瞻性。强化国家决策在战略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加强经济资源统筹,强化科学有效监管,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好经济资源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改进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好创新人才队伍。我们要努力改进人才使用、培养、引进等不同环节中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瓶颈。要注重通过科技融合让青年学生在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中学习实践,把握好个人创新的黄金时间段。要完善团队引进政策,加大“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力度。要尊重领军人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政策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支持建立完整工作链条和分工明确的科研组织模式。要依托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锻炼培养能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

      五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专业主义,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厚植创新土壤。我们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裁判尺度不统一、地域保护、诉讼程序复杂、违法成本过低等制约知识产权保护的突出问题,形成稳定的创新预期,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首创精神。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制度倾向、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建立公平竞争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尊重、有舞台。要加快构建学术诚信体系,切实做到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要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起推动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文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6期特稿: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六),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附件下载:

    上一篇:化学所召开中层干部会议
    下一篇:放飞梦想,扬帆起航—化学所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机构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战略规划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院士
    • 名誉教授
    • 兼职教授
    • 历史沿革
    • 联系我们
    • 园区风貌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园区概况

    人才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员
    • 副高级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青年创新促进会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获奖
    • 专利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科技合作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动态
    • 培养动态
    • 毕业学位
    • 就业信息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文化活动
    • 形象标识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科普动态
    • 科普报告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7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54626 传真:010-62564828 010-62569564